统万城遗址

更新时间:2024-05-29 14:19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最北端的白城则村,距县城50公里。它是中国东晋时期匈奴大夏国的都城,坐落在无定河北岸的沙漠里。“统万”的寓意是“一统天下,君临万邦”。它始建于夏国龙升七年(413年),为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征发秦岭以北十余万各族民众历时六年而建成,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统万城始建于夏国龙升七年(413年),竣工于夏国凤翔六年(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

宋淳化五年(994年),因西夏军队常以此城为依托侵扰北宋,宋太宗下令毁掉统万城,并将城内居民迁走。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陕西怀远知县何炳勋奉命调查统万城,才确定了该城即为夏州城。

新中国成立后,陕北考古部门自1957年始,对统万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认该城址即为大夏国都统万城。

2011年,统万城遗址周边发掘出一座古墓的墓门是仿石窟门造型,系中国首次发现。这座面积约8平方米的墓室墙壁上布满了宗教主题壁画,人和动物都勾出了“红唇”。

遗址特点

统万城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城市的基本格局仍旧保留,即由外廓城和东西二内城构成多重的城堡工事,由东往西依次为外廓城、东城、西城,即当地人所谓的头道城、二道城与三道城。

城址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162~1150米,高出无定河水面40余米。外廓城夯土筑成,夯层厚10~15厘米,土质较疏,色黄白或褐白。因迁就地势和为包容最大面积,颇不规则。东垣最短,长约300米,位于一条支沟的左上方,残高0.5~1.5米,宽9.2米,其中南部100米长的一段被城内排水冲毁。北垣与东垣夹角呈钝角,作弧状向西延伸,至内城东北方向变成直线,愈向西愈接近两内城北垣,二者相距150~100米,截止于西城西垣西北,长2000余米。其现存高度略高于地面或为沙丘所覆压,断断续续显现于地表,隐没段落的走向及城垣宽度。宽亦9.2米。南垣平面呈V字形,底尖在源边,东段因河道侵蚀,源坡下滑而致倾圮,残存的部分段落则被高大沙丘所覆盖。南垣西段斜向直行,垣土微露出于地表,与二内城南垣距离不及100米,止于西城西南,与北垣末端南北相望,长约2100余米。

内城各城垣、马面及四隅墩台和永安台,一律用苍白色土夯筑而成,城土经北京建材研究院分析鉴定,主要成分为黏土矿物,石英和少量碳酸钙,即黏土、砂子和石灰,其耐压强度平均230千克/平方厘米。夯层厚7、8、15~20厘米,有窝夯、夯窝密如麻点;有平夯,夯面光滑如镜。由于材料精良,夯打精细,所以特别坚硬,如文献记载的那样“城土色白而牢固”“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坚如铁石,凿不能人”。现城垣两侧生长的三棱草,其根系只能顺着各夯层间的缝子生长,形成薄薄一层纲状须根,而不能长人夯土层的内部去。

文物遗存

外廓城

外郭城因迁就地势和包容最大限度的面积,颇不规则。平面呈曲尺形,周长13865.4米,面积7.7平方千米,它是居民集市聚集地。外廓城无西垣,亦即城圈没有合围。唯在西城西北角隅墩下,筑有一条夯土路基,宽两米,直线向西延伸。另在西城西南方,亦有一条夯土路基,两条道路通向西北方的陵墓和陵城,二条夯筑路基被沙所掩。

外廓城东垣南北两端和南垣底尖部各筑有一个大墩台,平面方形或长方形,东垣北端底部东西宽22米,系由相接的二城垣向外加宽而成,残高4.5米,收水成60度角,其东临沟,墩外侧有夯筑护坡。东垣南端的墩台弧悬于原边,墩台南端部分悬空。北垣中段可见有两座马面伸出,西端垣外侧有两个长方形夯土建筑基座。

内城

内城平面呈长方形,被南北向城垣分隔为二。东城是公廨衙署集中地,西城为皇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两城四角均有突出城外的方形或长方形墩台,其中以西城西南角墩台最为高大,现存高度达26.62米。统万城城池坚固,牢不可破,城墙上建设稠密的马面,东城马面22座,西城乃中央政权所在地,安全防范更是头等大事,所以马面多达38座。这些马面均长于城墙数米甚至更多,当敌人攻城时,可从其后射击,马面紧密,射击的石头可以相互交叉,致使敌人攻不到城下。西城南垣一号马面,它长出南墙17米,中空,俯视呈方形竖井。内壁光滑陡直,无门洞,南北壁面有擦洞和楼板残迹,推测由顶部边缘搭木梯上下而出入。据考证,此马面是中空的仓储建筑,亦即史书上记载的“崇台密室”。这样的马面仅有两座。统万城的马面兼作仓储之用,这在中国城建史上是罕见的。

西城保存最好。四面各有一门,东门为“招魏”,即招降魏国;南门为“朝宋”,表现出其联宋抗魏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西门为“服凉”,意即要征服河西走廊的西凉、北凉;北门为“平朔”,就是要平定河套以北地区朔方。东、南二门仅存基址,西、北二门瓮城轮廓尚存。在城中央,矗立着高大的夯土台基,2004年加固修复了它的基座。它就是史载的永安台,是当时赫连勃勃处理朝政之处,夏国真兴七年(425年)赫连昌即王位于此。永安台现存高度19米,是城内的制高点。根据 《统万城铭》记载,当时除了皇宫正殿永安殿外,南北均有离宫别殿。有过冬的温室、避暑的凉殿,寒暑无殊。城内遗物丰富,出土有汉代至宋代的铜印、铜佛像、铜镜、钱币、石碑、瓷器、陶器及建筑材料等。

历史文化

夏国龙升元年(407年),赫连勃勃僭称天王、大单于,设置百官,国号大夏。夏国龙升七年(413年)征发十万各族人民筑统万城,历七年而竣其事。取名统万城,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

统万城的创建人是匈奴族末代单于赫连勃勃,他本属匈奴族铁弗部人,因其父西单于刘卫辰被魏所杀害,遂投奔后秦,颇得信任。等他羽毛渐丰,就不甘寄人篱下,于是拥兵自立,于夏国龙升元年(407年),以鄂尔多斯为根据地建立大夏。疆域极盛时,据有今陕北、关中、内蒙古河套地区、甘肃东南部、山西西南及河南西北部,成为北方一大强国。这时他认为自已随母姓不合理,故改姓赫连氏,意思是,帝王系天之骄子,他的威赫与天相连。

起初赫连勃勃居无定所,后来势力渐长,遂于夏国龙升七年(413年),动用北方各族民众十余万人,大兴土木,修建都城。据《水经注》记载,都城是在西汉奢延县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建成后的统万城规模宏大,建筑壮丽,城内人口最多时达到七八万人。作为一国国都的统万城,集政治、文化、军事中心于一身,达到空前的繁荣。

夏国真兴七年(425年),赫连勃勃病死于统万城,享年45岁。其子赫连昌继位,仍都统万。两年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陷统万城。其后不久,大夏国亡。

文物价值

统万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考古文物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统万城繁华了五百多年,历史文化信息丰富,反映了匈奴民族和古城的兴衰,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及其农耕文化的交融;作为陕西省和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万城内珍贵文物众多,是研究匈奴民族等多方面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物资料,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统万城建筑形式独特,用三合土筑城并修筑马面,高大的多层悬挑式角楼,利用马面空间作战备仓库,在建筑筑城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统万城是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证,它的兴衰反映了当地人地关系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城址周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统万城是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民族)、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城市、建筑艺术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基地,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统万城是一座历史文化纪念碑,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它可以让人们体味它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悲凉,可以满足游客觅奇猎古、回归历史、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古代文化历史、建筑艺术、环境变迁、民族史等方面的科研教学考古的旅游胜地。

总之,统万城具有重大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通过科学地规划与开发,可以把它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旅游、科研、教学、沙产业综合开发等多种功能的示范区。

文物保护

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列为陕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统万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统万城遗址入选中国百处大遗址。

2012年,统万城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统万城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

2014年,统万城遗址被列入陕西省310重大文化工程项目。

2016年,统万城遗址被列入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

2021年10月12日,统万城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3年4月,统万城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最北端的白城则村。

交通信息

榆林长途客运站乘坐发往靖边的班车,班次较多,参考票价48元。到靖边后,可在县城汽车站乘靖边-白城则(村)的中巴汽车到统万城附近的白城则村,车次为每日7:00、13:30各有一班(返回也同样,在白城则村于同样时间乘车,两辆车对开),车程1个半小时左右,参考票价12元。到白城则村以后,距离统万城2千米,可步行前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