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期

更新时间:2023-05-16 22:59

燕山期,是中国 地质学家 翁文灏(1927, 1929)最早提出的术语,用来表述以侏罗纪为主发生的构造事件。后来一些学者把燕山期扩大到包括整个 白垩纪构造运动在内,并不妥当,因为早白垩世以后的构造运动的特征和侏罗纪完全不同。鉴此,不少学者把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早期的构造期称为早燕山期,而把早白垩世早期至古近纪古新世的构造期称为晚燕山期。万天丰(2004)建议恢复翁文灏最初的定义,把早燕山期仍叫做燕山期,而把晚燕山期另叫作四川期。

基本内涵

燕山构造期,简称燕山期,是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早期(199.6-133.9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燕山运动或称燕山事件。

提出和演化

燕山期是中国地质学家翁文灏(1927, 1929)最早提出的术语,用来表述以侏罗纪为主发生的构造事件。后来一些学者把燕山期扩大到包括整个白垩纪构造运动在内,并不妥当,因为早白垩世以后的构造运动的特征和侏罗纪完全不同。鉴此,不少学者把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早期的构造期称为早燕山期,而把早白垩世早期至古近纪古新世的构造期称为晚燕山期。万天丰(2004)建议恢复翁文灏最初的定义,把早燕山期仍叫做燕山期,而把晚燕山期另叫作四川期。

构造活动

燕山期对于中国的东部地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鄂霍次克板块伊邪那岐板块先后与欧亚板块东北部碰撞,不仅造成了包括中国东部在内的大面积地区的褶皱隆起,形成李四光命名的“新华夏构造体系”,而且使欧亚板块逆时针旋转了30度,使这一板块逐渐接近取向。相比之下,燕山运动中国西部的地质影响就十分微弱。

具体来说,鄂霍次克板块前缘的一个碎片完达山-西锡霍特阿林地块在中国东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完达山碰撞带,这是燕山期中国大陆上唯一的碰撞带。与此同时,伊邪那岐板块在相当于今日本列岛、琉球列岛的地方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中国东部原先已经存在的几条断层带——如绍兴-十万大山断层带、阴山北-西拉木伦断层带、郯城-庐江断层带出现剧烈活动,特别是郯城-庐江断层带,此时继续向北发育,直抵今哈尔滨和中俄边境。

此外,原来一些板块内软弱的地区,这时也发育出大型断层,如尚义-平泉断层带、辽西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断层带、太行山东侧断层带、沧东-聊城断层带、雪峰山断层带等等,至今仍有活动。其中,阴山北-西拉木伦断层带和郯城-庐江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太行山东侧断层带在今燕山地区相会,使这一地区的岩石圈十分软弱,发生了大规模的拗陷,接受了厚达35.4千米的沉积。

大量断层的出现,还造成了燕山期中国东部强烈的岩浆活动。其中华南地区(特别是福建沿海地区)的岩浆活动更为剧烈,这可能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地壳在莫霍面处发生滑脱,大陆性的地壳直接推覆到了大洋性的地幔岩石圈之上。在这些岩浆活动中喷出或侵入的岩浆增加了华南地区岩石圈的刚性,从而使之在以后的构造运动中相对比较稳定,在今天也是中国地震较少出现的地区之一。

在中国东部因碰撞褶皱而形成山地和深谷的同时,中国中西部地区在近东西向的张裂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在地貌上已经不存在)。更西部的地区则构造活动微弱,很多地区的沉积基本没有间断。

岩浆活动

燕山期岩浆活动在中国境内最为强烈,产出之岩浆岩分布广,数量多,岩体面积大。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藏、滇、川地区。中国东部NE—NNE向岩浆岩带,是环太平洋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岩浆活动的时间上看,该带自西向东,出露岩体时代由老到新,即西部从侏罗纪早、中、晚世向东逐步到白垩纪早、晚世,尤其是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活动最为强烈;岩石特征上主体是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但由西向东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增多,粤、闽、浙、鲁沿海地带断续出现晶洞碱长花岗岩和晶洞(钾质)花岗岩,在藏、滇、川还伴有中性、基性超基性岩,沿怒江雅鲁藏布江出露有举世瞩目规模巨大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蛇绿岩带。

该期火山岩,在中国东部自北而南也作规律性变化,在东北、华北主要为中性岩类安山岩系,下扬子区主要为粗安岩系,闽浙地区主要为酸性岩类流纹岩系,在南岭地区主要为英安岩系;在火山活动时间上,自西而东出现由早到晚的演化规律,即在内陆腹地活动期主要为燕山早期(J1、J2),在闽西浙西主要燕山中期(J3、K1),在东南沿海主要为燕山晚期(K1、K2)。综合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以反映出燕山期岩浆活动自西向东由老到新,由少钾到富钾到富钠的迁移演化趋势。

火山岩

燕山期火山活动,大致可分为大兴安岭、辽—鲁、浙—闽3条NNE向的火山带,以及燕辽、长江中下游及粤东3条近EW向的火山带,构成一幅纵横交错宏伟壮观的火山岩的画面。

侵入岩

(一)超基性基性岩

1、 甘肃龙门西沟区

区内见有燕山晚期纯橄榄岩(116 Ma)、单辉橄榄岩、橄榄单辉岩、单辉岩呈4个串珠状小岩株,侵入到燕山早期岩体。

2、雅鲁藏布江

藏南仲巴-萨伽-日喀则-墨脱带,见有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该带长约1 500 km,宽30~50 km,带内有岩体(群)60余个,出露面积4 000 km 2,其岩石包括含长纯橄岩-含长异剥橄榄岩橄长岩辉长岩组合、含单辉纯橄榄岩-异剥(二辉)橄榄岩-异剥辉石岩-辉长岩组合、辉长岩-辉 绿岩组合;席状岩床(墙)的岩类有辉绿岩粒玄岩辉绿玢岩细晶辉绿岩等。

3 、班公错—东巧—丁青怒江

区内见有中侏罗世地幔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型、方辉辉橄岩-橄辉岩型为特征,K-Ar 法年龄值179 Ma。

4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燕山早期的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有辉绿岩、辉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岩、单辉橄榄岩、角闪石岩角闪橄榄岩橄榄辉长岩辉石岩、异剥辉石岩等岩株岩脉岩墙等,零星出露于浙江的浦江诸暨东阳,江苏南京蒋庙,湘南赣南粤北等地,多沿断裂带,呈独立岩体分布或与同期火山岩共生;一些大岩体内尚能划分出岩相,如蒋庙岩体,由内向外分别为角闪橄榄辉长岩-辉长岩-闪长岩;湘南千里山地区,辉绿岩年龄142 Ma(Ar-Ar,刘义茂等,1995)。

燕山晚期的岩体出露于福建莆田长乐-南澳NE向断裂带和仙游漳平EW向断裂交汇处,岩石已变质为蛇纹岩透闪石岩、滑石岩。湘东北及湘南地区的一些辉绿岩岩脉,侵入于白垩纪花岗岩体中,属晚白垩世形成。浙江黄岩和台湾大南澳等地片岩分布区内,燕山晚期有辉长岩、辉长辉绿岩岩株岩瘤岩墙岩脉等产出。

5 、海南岛中部区(包括白沙琼中万宁一带)

区内有中侏罗世形成的闪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小岩瘤或岩脉、岩墙成群分布。

6、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燕山晚期的辉长岩、二辉闪长岩等基性—超基性岩鲁西太行山南段(130 Ma~160 Ma)等地有分布,因岩体规模小,编图时已归并掉。

7 、其他地区

各地尚有较多的云煌岩云斜煌岩、闪斜煌斑岩、闪辉正煌岩、棕闪钠煌岩、拉辉煌斑岩等岩脉。其中已获年龄值者有:湘东北棕闪钠煌岩149 Ma,湘东邓阜仙岩体内的云煌岩K-Ar 年龄 107 Ma~120 Ma(5);湘中锡矿山闪斜煌斑岩K-Ar法 年龄值102 Ma;千里山岩体北侧云煌岩K-Ar法年龄值157 Ma。

(二)中性-酸性岩

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是中国中酸性侵入岩岩浆活动最发育、最强烈的时期,岩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南、川—滇—藏三江带、昆仑山、秦岭、大别山等地区。

(三)碱性岩

燕山期碱性岩零星分布。

1、内蒙古西部乌海地区

乌达矿区以北的沙漠中见奇格特敖包碱性侵入岩,为霞石正长岩碳酸岩等,出露面积约0.18 km2。

2 、攀西西昌冕宁等地区

区内有与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相伴产出的含霓石碱性花岗岩

3 、云南个旧地区

有两个碱性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岩体,面积约30 km2。哀牢山近中越边境处的勐坪,有含霓辉石角闪石二长花岗岩。

4 、广东及海南地区

海南省出露的为霞石正长岩岩脉岩墙,个别为岩株体。粤中则有佛岗岩体内的霞石正长岩。

5 、其他地区

宁芜地区及庐枞火山盆地南缘等地,有燕山晚期偏碱性的辉长岩(δ=5.3~5.65)及正长岩类(δ=4.96~7.65)和偏碱性火山岩伴生。

地应力特征

燕山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和之前的印支期有很大不同,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已经变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这也说明燕山期的构造运动主要是受欧亚板块以东的大洋型板块向西的碰撞控制。此时的印度板块还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尚不足以影响中国大陆的构造运动。

地貌影响

对现代地貌的影响

燕山运动初步奠定了中国东部的现代地貌。李四光提出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包括三条隆起带和三条沉降带,除了其中的第一沉降带和第二沉降带外,都在燕山期开始发育。比如,作为第二隆起带南段的东南丘陵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育的,当时是高得多的山地。作为第三隆起带的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等分隔开中国大陆地貌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近南北向的山地也开始发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