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夏构造体系

更新时间:2022-08-25 16:16

简称新华夏系。是亚洲东部濒太平洋地区特有的,中生代形成并持续活动的一个巨型多字型构造体系。它由一系列北北东方向的大型隆起带和沉降带构成,并有斜交的扭断裂和直交的张断裂相伴生。

介绍

又称新华夏系。是李四光教授划分的我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巨型多字型构造体 系。呈北北东向展布,由一系列大型隆起带和沉降带构 成,伴有扭、张断裂。李四光将其划分为三个隆起带和三 个沉降带。陕北、渭北即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范围内的伊 陕盆地,并有若干北北东向断裂带。秦岭地区也有新华夏 系的构造形迹。该体系形成新华夏系成矿带,在沉降带中 有石油、煤等矿产资源,并对地震、地热有控制作用。据 构造特征出现三种形式:陕北广阔拗陷,关中联合弧形沉 降,陕南断裂发育。并可划分为榆林—彬县构造带、渭河 弧形断陷、洛南—山阳构造带、柞水—宁陕构造带、眉县 —宁强构造带等次级构造带。

构成特点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主体是由总体走向北北东的3条巨大隆起带和3条巨大沉降带构成。位于最东边的一条隆起带是濒太平洋的一条岛弧褶带,自北而南,包括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吕宋、巴拉望和由东北到西南穿过加里曼丹的诸山脉。这条隆起带以西的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是与最东隆起带相辅而行的沉降带。在这一沉降带以西是第二条隆起带,由朱格尔山脉、锡霍特山脉、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脉、狼林山脉和由辽东半岛穿过山东半岛直到江淮丘陵地带以及闽、赣两省的戴云山脉和武夷山脉所组成。

紧接第二隆起带以西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再往西南,越过南岭,经遇广东西南部,直延伸到北部湾,构成了第二条沉降带。紧连第二沉降带以西,自北而南是由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和湘鄂以西以及川东、滇东黔东境内北北东走向的诸山脉组成的第三条隆起带。此带以西,自北而南,为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越过阴山,为陕甘宁盆地,越过秦岭和大巴山,为四川盆地,它们构成了第三条沉降带。第三条隆起带和沉降带都不是严格成一直线的,它们被阴山构造带和秦岭构造带阻隔,自北而南一段一段地向西约略错开,夹持在两纬向构造体系之间的新华夏系段落,常常表现为向东南凸出的弧形弯曲。另外,隆起带还呈现西缓东陡、沉降带呈现西陡东缓的特点。新华夏构造体系内岩浆活动强烈,尤以花岗岩浆的侵入为盛。酸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的喷溢也很强烈。

形成时期

新华夏构造体系主要是在中生代中晚期发育起来的。成生时期可分为早、晚和晚近 3期。早期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晚期,晚期从晚侏罗世至早第三纪初期,晚近期是第三纪以来。早期构造走向以北东向为主,褶皱和断裂均较发育,控制了上三叠统至下中侏罗统的沉积和燕山早期花岗岩的分布,在闽东南伴有动力变质岩带。晚期构造走向以北北东为主,主要为断裂构造,控制了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早第三纪断陷盆地的形成及其分布和燕山晚期花岗岩带。晚近期形成的前述构造,在地貌上呈明显的隆起与沉降形迹。新华夏构造应力场至今尚持续作用。因此,新华夏系的某些断裂带晚近乃至现今还有活动的迹象。这可以从这些地方在近代屡有地震发生得到佐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