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17:49

黔(拼音:qiá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秦代篆文。黔的本义表示黑色。另外,贵州省的别称也作黔。贵州省的东北部在秦时属黔中郡,唐时属黔中道,所以贵州别称黔。

文字源流

黔是一个形声字,声旁为“今”,形旁为“”,黑色也就是它的本义。《左传·襄公十七年》:“泽门之皙,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泽门之皙”,指宋国的皇国父,因住在泽门,皮肤白皙,故称为“泽门之皙”。“邑中之黔”指宋国的子罕,因住在城中,肤色黑,故称为邑中之黔”。

秦朝把百姓称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人民之所以被称为黔首,有人说是因为人民整天在室外劳动,风吹日晒,脸色发黑,故称黔首。可见这个“黔”也与黑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黔”的主要意思是贵州省的别称。贵州省的东北部在秦代属黔中郡,故别称黔中,简称黔。黔中郡境内有黔江,又称乌江(乌江有二,另一在安徽,即霸王自刎的乌江)。“乌”和“黔”都有黑的意思,这也许是黔江又称乌江的原因。如果真如此,黔江的“黔”,其意义也和黑有关。那么,贵州省别称黔,也和“黔”的这一基本意义有关了。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黑部】巨淹切(qián)

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易》曰:“为黔喙。”

说文解字注

“黎也”注:黎,履黏也。与骊、𩁟字同音,故借为黑义。耇下曰:“老人面冻黎若垢。”谓冻黑也。俗作“黧”,小徐本作黧,乃用俗字改许也。

“从黑,今声” 注:巨淹切,七部。

“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 注:《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应劭曰:“黔亦黎黑也。”《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正义云:“此孔子言,非当秦世,录记之人在后变改之耳。”按,《本纪》泰山刻石:“亲巡远黎,刻碣石门,黎庶无繇。”尚沿周语也。琅邪台刻石三言黔首,之罘刻石、会稽刻石各言黔首者一,皆用秦制也。

“周谓之黎民” 注:《大雅·云汉》、《礼记大学》“黎民”皆训众民。《释诂》曰:“黎,众也。”诗桑柔传曰:“黎,齐也。”宋人或以黑色训黎民,殊误。许言此者,证秦以前无黔首之偁耳,非谓黎黔同义。

“《易》曰:‘为黔喙。’” 注:《说卦》传文,谓艮也。按,“黔”,郑作“黚”。“喙”,晁以道、吕东莱所据释文作〔⿳彑冖𧰨〕,盖喙之转写异体,或古叚彙为喙之故与。

广韵

巨金切,平侵群 ‖ 今声侵1部(qín)

黔,黑而黄。亦姓,齐有黔熬。又巨炎切。

【校释】黔熬,《广韵》各本同,《礼记·檀弓下》作“黔敖”。

巨淹切,平盐群 ‖ 今声谈1部(qián)

黔,黑黄色。《说文》曰:“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黒色也。周谓之黎民。”又音琴。

康熙字典

【亥集下】【黑部】 黔;部外笔画:4

古文:𦌣

唐韵》巨淹切。《集韵》《韵会》其淹切。《正韵》:其廉切,并音箝。《广雅》:黑也。《说文》:黔,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一说黑巾蒙首,故谓黔首。

又与钤通。《易·说卦》:艮为黔喙之属。注:冷氏曰:鸟善以喙止物者。

又郡名。《史记·秦始皇纪》:秦置黔中郡。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琅邪郡黔陬县。

又《集韵》:其严切,音钳。黄黑色也。

又《集韵》:居严切。义同。

又《广韵》巨金切。《集韵》《韵会》《正韵》渠金切,并音琴。黔羸,神名。《楚辞·远游》:造黔羸而见之兮。亦作黔雷。司马相如《大人赋》:左玄冥而右黔雷。注:神名。

又姓。《礼·檀弓》:齐有黔敖。《前汉·古今人表》:作禽敖。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黑”“今”宽窄相当,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今”低。“黑”,“灬”上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下横略向右上斜行;“灬”略向右上斜行,宽于上部。“今”,撇笔撇尖伸向“〔图A〕”下,捺脚过横中线,点在横中线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