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周期

更新时间:2022-08-25 19:14

轨道周期,是指一颗行星(或其它天体)环绕轨道一周需要的时间。环绕太阳运行的星体有很多种不同的轨道周期。

定义

轨道周期指一颗行星(或其他天体)环绕轨道一周需要的时间。环绕太阳运行的星体有几种不同的轨道周期:

1.恒星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回到轨道上原来的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这是一颗行星真正的轨道周期。

2.公转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回到从地球的角度观察到的天球上原来的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这是一颗行星在回到轨道起点之间的间隔。公转周期与恒星周期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地球本身也环绕着太阳公转。

3.交点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两次经过交点之间所需要的时间。一颗行星的交点是它从南半天球跨越黄道进入北半天球的那一点。交点周期与公转周期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一颗行星的交点线会慢慢地由岁差而移动。

4.近点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两次经过近恒点之间所需要的时间。一颗行星的近恒点是它轨道上最接近恒星的那一点。近点周期与公转周期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一颗行星的副轴会慢慢地由岁差而移动。

5.回归周期是一颗行星环绕恒星公转一整圈两次经过赤经0度之间所需要的时间。回归周期比公转周期稍短一些,因为春分点会慢慢地由岁差而移动。

周期

①物体或物理量(如交变电流、电压等)完成一次振动(或振荡)所经历的时间。在各种周期运动或周期变化中,物体或物理量从任一状态开始发生变化,经过一个周期或周期的整数倍时间后,总是回复到开始的状态。 ②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并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七个横行,也就是七个周期。第一、二、三周期称短周期;第四、五、六周期称长周期;第七周期尚未填满,称不完全周期。一般每周期以活泼金属元素开始,逐步过渡到活泼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③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重复出现其连续两次之间的时间;也指事物进程中其重复出现的一次现象从头至尾经历一遍所需要的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小麦生长周期。

影响

在距今2410万至2370万年前,南极东部冰体的范围同轨道周期之间有直接联系,轨道斜交周期(4万年)和偏心周期(12.5万年)控制着当时冰体边缘的振荡。在距今3400万至1500万年前(渐新世—中新世),全球气温要比今天高出3摄氏度—4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是今天的2倍,南极冰层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南极区域(包括周边而不是仅指极点)大陆面积较小且周边环海,海域面积远大于陆地,因此南极的热容量很高,不利于冰川的发展;而北极区域陆地面积较大,热容量较小,相同的负热量在北极区域所能形成的冰川要远远大于南极区域。南、北半球的热容量状况与南、北极状况是相类似的。北半球冰川容易发展,南半球冰川不易发展。

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地球的四季变化与气候分带。黄赤交角越大,四季变化越显著,极地自身的冬、夏阳光辐射差异越大,低纬度与极地阳光辐射差异越大。反之,黄赤交角越小,四季变化越弱,极地自身的冬、夏阳光辐射差异越小,低纬度与极地阳光辐射差异越小。

轨道周期影响气候和海洋学,并在各种各样的沉积相中留下信号。化石沉积矿床中能否识别出这些信号,取决于:1)当时当地的信号强度;2)其他可能模糊天文信号的强制因素的强度大多数关于米兰科维奇驱动力的研究实例取自于安静的沉积环境,如:远洋和湖泊沉积,这些环境受其他因素(构造、海平面变化、附近沉积物来源)的影响是次要的。

受其地理状况及热容量状况影响,南极冰盖与低纬度能量的交换弱,阳光辐射强时也并不能使之大量消融。只不过在阳光辐射强时,南极冰盖反射的阳光辐射量相应增多,而在阳光辐射弱时其反射的阳光辐射量则相应减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