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荬菜

更新时间:2024-07-30 13:22

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 Cass. ex DC.)是菊科,苦荬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根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茎直立,高可达80厘米,基生叶花期生存,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基部箭头状半抱茎或长椭圆形,基部收窄,全部叶两面无毛,边缘全缘,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苞片卵形,内层卵状披针形,舌状小花黄色,极少白色,瘦果压扁,褐色,长椭圆形,冠毛白色,白色,纤细,微糙,3-6月开花结果。

植物学史

1821年Cassini建立了苦荬菜属(Ixeris Cass.),并将苦荬菜(I. polycephala Cass.)设定为模式种,这得到了Condolle(1838)、Gray(1859)、Kitamura(1935)等学者的承认,而Bentham等(1873)将苦荬菜属(Ixeris Cass.)作为莴苣属(Lactuca)的一个组Lactuca sect. Ixeris。

1838年de Condolle建立了沙苦荬属(Chorisis DC.),Tzvelev(1964)承认该属的成立,而Gray(1859)和Kitamura(1935)把其作为苦荬菜属的一个组Ixeris sect. Chorisis来处理,Bentham等(1873)则将其作为莴苣属的一个组Lactuca sect. Chrosoma。

1920年Nakai建立了黄瓜菜属(Paraixeris Nakai),Tzvelev(1964)承认该属的成立,而Stebbins(1937)把其作为苦荬菜属的一个亚属Ixeris subg. Paraixeris,Kitamura(1942)将其作为黄鹌菜属(Youngia)中的一个组Youngia sect. Paraixeris来处理。

1964年Tzvelev建立小苦荬属(Ixeridium (A.Gray) Tzvel.),而Gray(1935)和Kitamura(1956)则把其作为苦荬菜属的一个组 Ixeris sect. Ixeridium。

199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97)采用了细分的概念,将广义的苦荬菜属(Ixeris Cass.s.lat.)划分为苦荬菜属(狭义)(Ixeris Cass.s.str.)、沙苦荬属(Chorisis DC.)、黄瓜菜属(Paraixeris Nakai)、小苦荬属(Ixeridium (A.Gray) Tzvel)。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茎直立,高10-80厘米,基部直径2-4毫米,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或自基部多分枝或少分枝,分枝弯曲斜升,全部茎枝无毛。基生叶花期生存,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包括叶柄长7-12厘米,宽5-8毫米,顶端急尖,基部渐狭成长或短柄;中下部茎叶披针形或线形,长5-15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箭头状半抱茎,向上或最上部的叶渐小,与中下部茎叶同形,基部箭头状半抱茎或长椭圆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头状半抱茎;全部叶两面无毛,边缘全缘,极少下部边缘有稀疏的小尖头。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总苞圆柱状,长5-7毫米,果期扩大成卵球形;总片3层,外层及最外层极小,卵形,长0.5毫米,宽0.2毫米,顶端急尖,内层卵状披针形,长7毫米,宽2-3毫米,顶端急尖或钝,外面近顶端有鸡冠状突起或无鸡冠状突起。舌状小花黄色,极少白色,10-25枚。瘦果压扁,褐色,长椭圆形,长2.5毫米,宽0.8毫米,无毛,有10条高起的尖翅肋,顶端急尖成长1. 5毫米喙,喙细,细丝状。冠毛白色,白色,纤细,微糙,不等长,长达4毫米。花果期3-6月。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22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草地、田野路旁。苦荚菜喜温暖湿润气候,既耐寒又抗热。耐热性强,在夏季35-40℃的高温条件下,只要保持水肥供应,生长仍十分旺盛,产量极高。耐寒性较强,成株可抵抗-7-5℃的冬季低温。苦荬菜对土壤要求不严,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但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长良好。对水分要求较多,但不耐积水。耐轻度盐碱,在pH值小于8.0的碱性土壤上生长良好。苦莫菜耐荫,可在果林行间种植。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华阴、眉县、城固、勉县)、江苏、浙江(遂昌、丽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湾(台东、台北)、江西(南昌)、湖南、广东(连平、西涌(张寿洲等0792)、南澳(张寿洲等4428)、大鹏、梧桐山(深圳考察队1520))、广西(百色)、贵州(江口、望谟)、四川(南川)、云南(昆明、大理、丽江)。阿富汗、不丹、柬埔寨、印度、日本、老挝、缅甸、尼泊尔、越南、孟加拉国、朝鲜、韩国、巴基斯坦、马尔代夫等国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人工繁殖

播种期:中国南方春季、秋季均可播种。春播以2月下旬至3月下旬为佳,秋播在9月至10月。

播种方式:可采用直播和育苗移栽。直播方法可采用条播、穴播或撒播。条播行距为25-30厘米。育苗移栽,行株距为(25-30)厘米×(10-15)厘米。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以1-2厘米为宜。沙质土壤宜深,粘土宜浅;土壤墒情差的宜深,墒情好的宜浅;春季宜深,秋季宜浅,以达到既要保证种子接触到潮湿土壤,又要保证种子能破土出苗。

种子用量:撒播时,每亩种子用量为1-1.5千克;条播时;每亩种子用量为0.5-1千克。育苗移栽,每亩大田只需种子0.2-0.5千克,苗床与大田面积之比为1:5。

自然繁殖

苦荬菜为异花传粉,花粉寿命较短,自交不亲和,自然条件下很容易产生种间杂种。苦荬菜种子为瘦果,有冠毛,大部分果实的冠毛露出时最适宜采种。苦荬菜为小粒种子,寿命较短。

栽培技术

整地:苦莫菜种子小而轻,顶土能力弱,播种前必须将地块整平整细,在翻地的基础上,采用圆盘耙、钉齿耙耙碎土块,平整地面,以利于播种和出苗。

底肥:苦莫菜速生,再生力强,刈割次数多,鲜草产量高,因而需肥量大。要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可施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过磷酸钙15-20千克。移栽苗成活后或定苗后可沟施或穴施1次提苗肥,以后每次刈割时追施1次,追肥应以速效氮肥为主,配施适量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

除草:苦葜菜宜密植,如过稀则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会使茎秆老化,品质及适口性降低。大田直播栽培的,幼苗有2~3片真叶时应中耕除草1次,以后视情况每隔15~20天除草1次,直至封行;大田移栽的,定植苗成活6~8天后要进行中耕除草,以后每隔15~20天中耕除草1次,直至封行。

施肥:水肥充足是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关键措施,施用氮肥效果尤其显著,在刈割后追施10-15千克尿素或复合肥,可显著提高产量。

灌水:整地时应开好围沟、腰沟和畦沟。降雨时不时巡田,发现积水或堵沟,及时清沟和排水。旱前,可用稻草等对畦面进行覆盖,有一定的保水抗旱作用。夏、秋旱时,每隔6~10天沟灌或穴灌水1次,不要大水漫灌或串灌。

病虫防治

苦荬菜的病害有白粉病、锈病等,虫害有蚜虫、小菜蛾等。其中需要重点防治蚜虫,可在畦沟两侧和田埂上覆盖银灰色薄膜或插挂银灰色薄膜条,有较好的驱避蚜虫作用,也可插挂黄色诱虫板,有很好的诱捕蚜虫效果。发生病虫害时如达不到经济危害程度,不需用药防治。确需用药剂防治时,应选用低毒或无毒、高效、易降解的农药,不可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尽量用一种药同时兼治多种病虫害,以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压力。

主要价值

药用:全草入药,味苦、甘,性凉,具清热解毒、利湿消痞、去腐化脓、止血生肌功效,可治疗疮、无名肿毒、肺热喉痛、目赤肿痛、腹痛、子宫出血、阑尾炎等症。

饲用:苦荬菜叶量大、再生力强,产草量高;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粗脂肪,能量价值高;茎叶纤维少、脆嫩多汁,适口性好,猪、牛、羊、兔、鸡、鸭、鹅及草食性鱼类均喜食,是一种良好的青绿饲料。苦荬菜饲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方式:一是刈割利用。因开花后莲座基生叶片逐渐老化,适口性和草质变劣,所以当苦荬菜长出大量花蕾时进行最后1次刈割。整喂或切碎喂均可,也可与其他精料拌匀后饲喂,随割随喂。二是剥叶利用。三是青贮利用。青贮后呈黄色,具芳香气味,有微酸味,可饲喂猪、兔、鹅、鸡、鱼等动物。除上述3种方式外,苦荬菜还可制成草粉,或提取叶蛋白作蛋白饲料。

食用:苦荬菜全株含白色乳汁,味苦,叶片柔嫩多汁,营养丰富,不仅可用作饲草,也是理想的蔬菜品种,炒食、凉拌、做汤风味鲜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