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内虚外

更新时间:2022-03-24 05:14

守内虚外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后代有军阀仿效自己,黄袍加身而设立一项旨在维护皇家长久统治的治军国策。守内虚外是宋太祖吸取历史教训,结合当时的形势,苦思冥想而得出的一个解决方案。这项政策贯穿于宋朝320年,并影响后世历代统治者。

定义

守内虚外意思是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内部敌人,武将叛变)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外部敌人,外敌侵略),而导致边境空虚的国策。

根源

如所周知,中唐开始的藩镇割据局面,至五代时进一步造成武夫跋扈、悍将称雄的后果。如以后宋太宗说:“自梁、晋已降,昏君弱主,失控驭之方,朝廷小有机宜,裨将列校,皆得预御坐而参议,其姑息武臣乃如此。”数十年间,王朝更替频仍,文官武将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正因为如此,当时社会上便形成了强烈的重武轻文风气,“五代以来,四方多事,时君尚武,不暇向学。”长期存在的这种武力左右政局的因素,其影响十分深远。西方学者也认为:“在960年以前,北方一直被一系列不稳固的、短命的军事政权所统治。正是在这一时期,军事力量决定着政治状态,并继续成为宋初几十年间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历经战乱的背景之下,通过兵变上台的宋王朝开国伊始,就遭到李筠、李重进等藩镇的武力抵抗。还有如王彦升在任京城巡检时,敢于夜闯宰相王溥家门,以索酒为名进行敲诈。此事虽有新贵漠视旧臣的意味,但连同二李造反的现象,都反映出武将积习已久的跋扈作风,是深层而严重的问题。结合历史的教训和自身的兵变经历,使宋太祖清楚地看到,政权面临的最大威胁便是拥兵自重的武将势力,朝野上下遂皆视武人及武力因素为动乱的根源所在。

发展历史

宋朝建国不久,为了避免武将叛变,便采取一系列的“收兵权”措施,作为全力强化中央集权的核心任务,以重新确立天子的权威,这正是事物发展的逻辑结果。然而,单方面地收兵权,虽能收一时之效,却不能完全解决武将跋扈的社会根源,也无法铲除武人意识中追逐兵权的观念。惟有恢复并强化儒家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规范,重振纲常伦理,以维系世道人心,才能控制社会。在此基础上矫正以往风气,在社会意识中铲除重武轻文的观念,也才能更大限度地稳定新生的统治秩序;同时,对以往长期存在的文臣、武将之间关系严重失衡的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在体制上牵制武将集团。从根本上杜绝来自武将势力及武力因素的危害,以求长治久安。因此,从宋太祖朝开始,便结合收兵权的目的,一方面对骄兵悍将逞强的状况进行整顿;另一方面则提高文官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倡儒家道德伦理,培植崇文的社会风气。

宋太祖朝,对武将采取的直接打压手段,主要是通过“杯酒释兵权”以及“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更戍法”之类收兵权的举措,将功臣宿将罢为闲职,将藩镇的事权予以剥夺。与此同时,又提拔一批资历较浅的将领,分别担任军队要职。这样便压制、铲除了军阀拥兵自重的势头。

具体措施

在提高文臣地位和权威,以对武将群体构成制衡机制方面,宋太祖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概括而言主要有:

其一,在朝中重用文臣。

先后重用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吕余庆及卢多逊等人为宰执,禁止将帅干预朝政。如建国之初,就任命赵普为枢密副使,以牵制武人出身的枢密使吴廷祚。以后,赵普独任宰相,更深受信任,“事无大小,悉咨决焉”x。这就扭转了五代时枢密使欺压宰臣的局面;

其二,任用文官掌管地方。

宋太祖称帝后,不断从中央派出文臣到各地任职,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赵匡胤对此的看法是:“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xi

其三,注意保护文臣。

宋太祖在宫廷之中立碑,告诫后世继承者勿杀文臣士大夫xii。如宋太祖亲信干将王彦升骚扰因宰相王溥而被逐出京师;宠将史珪诬陷国子监丞、知德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不仅没有治梁氏之罪,反而加以提拔,并继续令其留任。此事恰与以往史氏诬告大将张琼致死的结局形成反差;

其四,尊崇儒学。

赵匡胤登基不久就下令扩修儒家先圣祠庙,亲自为孔子作赞文,并率群臣幸临国子监,拜谒孔庙。建隆三年又下诏对文宣王庙行使一品礼仪,在庙门两侧竖起16枝戟。宋太祖还公开要求武将学习儒经,“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此举的目的在于宣扬儒家的君臣之道,和“崇文”的气象,而非一般性地鼓励武臣增进文化素养,或培植文人学子进入武将队列的意愿。这都向天下传递了尊儒重文的信息。宋人范祖禹对此评说道:“儒学复振,是自此始,所以启佑后嗣,立太平之基也”;

其四,重视科举制度。

在宋太祖朝,不仅科举录取人数较以往扩大,而且开创“特奏名”先例,又固定“殿试”制度。宋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经历了五代兵乱的宋太祖,切身感受到的是武将对皇权的直接威胁,而对文臣、士大夫在认识上则更为放心,故其有:文官“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的看法。还有这样的记载:吴越王向宰相赵普私贿瓜子金十瓶,此事恰巧被宋太祖碰见,“帝叹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因此,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宋太祖还有意做出崇尚文翰的姿态,如赵匡胤不仅自己读书,而且要求大臣赵普等也多读书,以便为天下做出表率。宋太祖曾公开表示:宰相须用读书人来做。

宋太祖朝的上述举措,无疑反映出在治国上已初步萌芽了“崇文抑武”的思想及方略。宋人陈亮甚至认为:“艺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当然,宋初脱胎于五代,又处于统一四方之时,尚不可能完全以儒立国,也不可能忽视武将的作用。故其所为的宗旨,更大程度上乃在于将过低的文臣地位提升和提倡“儒道”。

产生后果

守内虚外的国策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后果。

积极影响。

宋朝很少出现武将叛变的现象。赵家王朝显得十分稳固,南方的人民生活稳定,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使得宋朝的GDP在当时位居世界第一。

宋朝国策培养了大量文学家,而且这些文学家成为官员,对国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司马光、王安石、晏殊。

宋朝是汉朝以后王朝存续时间最久的王朝。宋朝320年,辽朝209年,金朝120年,元朝97年。宋朝从开国到亡国先后向辽国、金国、元国称臣,但是宋朝以柔克刚,可以长期绵延国祚,而北方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的存续时间却都比不上宋朝,都出现几股势力争权夺利,发生内战和宰相独揽大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

消极影响。

为了防止官员拥兵自重,赵匡胤设计了“官、职、差遣”相分离的人事安排,分割相权、兵权,本来一个官职的权力,如今给三个官分别掌握,导致官员人数不断增多,到了宋神宗时期,“冗官”现象十分严重,同样是中国,宋朝的公务员编制是唐朝的3倍多,大量的官员严重影响了帝国的税收,导致宋神宗不得不进行人事改革,采纳王安石的意见,发起熙宁变法,也称王安石变法。这个问题在当时十分棘手,王安石的政策有好有坏,但人们只看到坏处,招致全国上下许多官员的反对。冗官使得宋朝后期国力下降。

全国的精兵几乎都集中在首都,导致边境空虚,几乎是一群老弱残兵。结果,整个宋朝都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态势之中,200年来一直打败仗,只有靠输送岁币来维持和平。

宋朝周边的国家有大理、吐蕃、西夏、辽国、金国、元国。除了大理以外,宋国打不过其它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打胜也是偶尔现象,从长期看都是打败仗,所以一直要靠进贡来换取土地被夺。

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9个大一统王朝中,宋朝国土是最小的,到了南宋,更是以淮河-大散关为分界线,王朝偏安一隅,这个现实让当时的百姓感到十分窝囊,这段历史让后世的人民感到很没面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