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潘怡如

更新时间:2023-08-30 23:37

《哭潘怡如》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先生于1944年3月为悼念挚友潘怡如而赋的诗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痛惜和哀思之情,表达了含蓄、隽永的诗作境界和特殊的精神魅力。

作品原文

哭潘怡如①

客年未接一封信,消息如何问亦疏。

只为兵戎多间阻,不图人事有乘除②。

楚云黯黯新秋后,夜雨潺潺近夏初。

再过西州门首路③,也应恸哭恨难摅。

注释译文

①潘怡如:名康时,1880年出生于湖北红安,中国共产党党员,诗人董必武的挚友。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1944年病逝。

②乘除:指人或者事物消长盛衰的变化。

③西州门:东晋谢安卒前扶病还都经过此地。谢安去世后,其外甥羊昙悲伤悼念,行不由西州路(见《晋书·谢安传》)。西州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朝天宫西。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诗人痛悼故交挚友的七言律诗,书写诗人与友人书信疏隔,突然得到对方病逝的噩耗时,那种强烈难抑的悲恸之情。然而,诗人这种悲恸感情的抒发,确是含蓄、深沉而又耐人寻味。

该诗的前四句是写诗人对挚友潘怡如的怀念及其噩耗的传来。后两联则是抒发对亡友深沉痛悼的悲恸感情:“楚云黯黯新秋后,夜雨潺潺近夏初。再过西州门首路,也应恸哭恨难摅。”这里,诗人运用的是联想与曲喻相融合的方法。诗人把悼念亡友的悲恸感情,忽而想象为新秋后的楚天黯黯黑云,是那样的铺天盖地;忽而想象为近夏初的潺潺夜雨,是那样的缠绵无尽;之后,“西州门”的典故,实际也是喻指诗人那异乎寻常的悲痛感情的。这样层层设喻,相互辉映,把诗人对亡友的强烈、复杂、难以言喻的悲恸化作一种深邃的意境,委婉的抒发出来。

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但它又往往是通过曲喻飞扬、升腾起来的。该诗中的想象或联想与曲喻的融合,造成一种含蓄、隽深的诗的境界和特殊的美的魅力。

作者简介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代主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他是一位博学多才、通古达今、功底深厚、诗兴勃发的老一代革命诗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