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山墓地

更新时间:2024-01-13 15:35

2010年12月28日,位于随州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叶家山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2011年1月上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到现场调查,对两座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初步确定:这是一处新发现的西周家族墓地,是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西周古墓之一。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是自曾侯乙墓发掘后,又一和曾国或曾侯相关的考古发现,对研究西周早期的曾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古墓简介

墓地介绍

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曾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该墓地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家村,随州曾侯乙墓与之相隔20余公里,2011年1月至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的第一阶段发掘工作,发现墓葬65座,车马坑1个。出土陶、、瓷、玉石、漆木等各类质地器物739件,据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员黄凤春介绍,在多座墓葬的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叶家山墓比已知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墓葬墓主应是曾侯乙的祖辈。

叶家山墓地位于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八组,南距西花园及庙台子(新石器至商周时代)遗址约1.5公里。从考古勘探和发掘了解,其整个墓地长150米、宽100米,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其中,大型墓葬(长4、宽3米)有10座,中型墓葬(长3、宽2.5米)5座,小型墓葬50座。其随葬品全都是放在棺椁外的熟土二层台上。部分大型墓葬的坑边发现有下棺用的圆形或方形“碑”的遗迹。本次发掘的墓葬最深的达到9.7米,其“深埋”特点为西周葬俗所特有。

发掘过程

叶家山墓地位于随州淅河镇蒋寨村八组,南距西花园及庙台子(新石器至商周时代)遗址不足千米。

2010年12月底,当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15件青铜器后,迅速报告警方和文物部门,申请保护。

2011年1月1日至1月17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2座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确定该地为一处新发现的西周家族墓地。

2011年2月18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后,成立了“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队”,全面发掘叶家山墓地,并使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和复原古地貌及埋藏过程。

考古队对出土的铜器、漆木器、竹器,应用了原位加固和整体揭取技术,对出土的器物上的附着物、腐蚀物以及土壤等,进行了现场采样和化学分析。

本次发掘带着系列学术课题。如,汉东西周封国与文化,曾(随)、鄂、厉等的关系问题、青铜器的产地,西周原始瓷的来源问题等。

随州叶家山墓地共发现清理墓葬65座和1座马坑,发掘面积达3700平方米。

最新发现

叶家山西周曾侯墓葬群中最大规模的M111号墓的二层台上的文物,全部对媒体开放。除了与其他大墓中共有的青铜鼎青铜簋、鬲、斛、爵,独有的西周时期的编钟外,最吸引人的要数分布四周的上百件冷兵器,金戈、铜盾、箭镞、车马等十分齐全,令在场的记者和参观嘉宾大开眼界。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说,在叶家山很多古墓发掘中,都能看到数量不等的古代冷兵器,比如M126号墓中的少量兵器,但从这些兵器的数量、种类表面看,有的墓主人很可能是兵器爱好者,不一定是领兵沙场的军事将领。而作为曾国不同时期最高统帅的3座曾侯墓,他们3人极有可能也是军事统领,他们不仅统领三军,而且还有可能御驾亲征、血拼沙场。2011年发掘的M65号墓中,不仅有矛和戈,还出土了青铜面具和钺,而M28、M111号墓中,如此多的兵器,足以佐证3个曾侯都是军事统领。

学术价值

首先,叶家山墓地是近30余年来湖北省首次发现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规格和规模在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所见墓葬保存之好,出土文物之丰,时代特征之明确都为迄今湖北考古发现之仅有;

其次,本次科学发掘所获的大量西周陶器、铜器和原始瓷器等,不仅保存完好,而且组合和共存关系明确,是研究湖北汉水流域西周文化的重要标准性器物群,丰富了西周年代学研究的实物资料库;

第三,对西周的曾国研究将是一个重大突破。自曾侯乙墓发现以来,有关曾国的来源和始封问题未成定论。本次发掘的65号墓是所见大墓之一,从铜器铭文与伴出的铜钺铜面具等重器可以推定墓主极有可能是曾侯谏,说明曾国早在西周早期就在汉东地区称侯;

第四,大量成熟、品类齐全的原始瓷器屡现于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将有助于解开原始瓷器的产地问题;

第五,本次发现的青铜器大多有铭文,已知铭文总字量达400余字,铭文内容除常见的一些西周早期的族氏文字和方国名外,也见有大量过去所未见之人名,对排定墓地世系及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价值;

第六,为汉东方国的研究提供了最新材料。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器群的面世,说明西周早期,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随州的两个古国。从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的曾国似应仅存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被周的消灭,姬姓曾国迅速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汉东第一大国。

据专家介绍,叶家山墓地是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最为重要的一次西周考古发现。此次,是我国首次对一处完整的西周早期曾国墓地进行全面科学发掘,出土的文物数量多、保存好、价值高,尤其是青铜器铭文达400余字,将为研究曾国历史及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一批十分珍贵的新材料。

历史意义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介绍,本次发掘出文物达700余件套,以青铜器为主,年代为西周早期,同时出土了部分原始青瓷。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青铜器上都有铭文,总字量达400字。多数青铜器上有铭文“曾侯”和“曾侯谏”铭文,这是自曾侯乙墓发掘后,又一和曾国或曾侯相关的考古发现,对研究西周早期的曾国历史将是重大突破。

此次发掘有很多重大的发现,有很多具有轰动效应的文物,不少可填补国家、省文物空白,深感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这对随州历史文化的延续、传承意义重大。

随州叶家山墓葬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判定为西周早期墓葬,距今约3100多年。8月20日,随州市委书记王祥喜在发掘现场获知这一结论后,提出要高起点规划,把随州周围遗存纳入进来,力争国家大遗址保护。

湖北最早的青铜时代墓葬为黄陂盘龙城的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墓葬,属于商代早期,比叶家山墓葬更早。但此次发掘的叶家山墓葬规模大,规格高,多属于西周高级贵族墓,随葬品非常丰富。

重大发现

随州叶家山西周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逐渐进入尾声,2013年7月18日中午,考古人员又有惊喜发现,一件青铜双面神像首现于最大的111号墓中,这也是湖北省首次在西周墓葬中发现青铜双面神像。

青铜双面神像

由于神像的体积不大,记者站在距离棺底9.8米深的上方,一时无法看清。借助摄影记者拍摄图片,记者才目睹了神像的“真容”:面部轮廓清晰,大眼睛。

武汉大学考古系教授,研究专长为商周考古、中国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张昌平18日也赶到叶家山考古发掘现场,仔细端详鉴别了这件新发掘出的“宝贝”——青铜双面神像。

张昌平告诉记者,这件青铜像有两面,高约15厘米,整个体积相当于成年人头的一半,上面没有铭文。它既有人的面容,有眉毛,圆圆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也有像动物的一面,有角、獠牙,它鼻子上有纹饰,看上去像老虎的鼻子,凸起的角一边看是月牙状、另一边看是螺旋状。青铜像下方有4个孔,张昌平认为下面应该连接了一块木头,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木头腐蚀不见了,这些孔应该是和木头连接时当作插孔用的。

18日,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形制上看,叶家山发掘的青铜人面像与早前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人面青铜面具”,在面部特征方面类似。但是三星堆人面像皆为单面,此次发现的双面形制尚属首次。从考古意义上说,这一发现更接近于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墓葬出土的商代“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可能也为某种崇拜物,或者是保护神。

首次发现

由于保存不是很完整,111号墓室已经腐蚀得只剩下痕迹,棺室的四周是椁(音同“果”)室,而这件青铜双面神像则位于棺室东侧,紧挨着墓主人,介于棺和椁之间。张昌平介绍,在陕西省宝鸡市也曾出土类似神像,其双面为动物形象,在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青铜时代遗址,也曾出土类似的青铜面具。但18日出土的这件青铜双面神像摆放的位置极其特殊,显示出墓主人对此物的重视程度,这也是湖北省西周墓葬中首次发现青铜双面神像。

张昌平猜测,它放在墓中重要位置,不能说是镇墓兽,但可能有相似的性质。

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分析认为,这可能和当时的宗教、习俗有关,随葬这样贵重的物品,也显示出墓主人身份的高贵。但为何这样摆放,有何社会背景,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文物运送

除了神像,棺底还发现了不少金箔和玉器。考古队计划在20日之前将它们悉数清理出来。

每逢降雨,考古队都要用塑料布将墓坑盖得严严实实,一来怕损毁文物,二来怕塌方。17日下午,叶家山就连续下了两个半小时暴雨,考古队工作人员全部上阵,在雨中用四台水泵抽水,大雨过后还要将渗入墓坑的水用海绵吸干净。

叶家山西周墓葬群中最大的111号墓,18日发掘到了9.8米深,已经接近底部。墓的最下面是棺,棺外面有一层保护它的椁(音同“果”)室,在接近椁室摆放随葬器物的四周台阶,被考古界称作“二层台”。在二层台上,200多件文物早已露头,包括编钟、等青铜器,但一直没有取出。18日趁着天气晴好,考古人员用牛皮纸和海绵将每一件逐个包好,并登记编号。最后,在武警的押运下,安全转移到了随州城区

出土编钟

同样是在曾侯墓中出现的编钟,曾侯乙编钟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这套由65件青铜钟组成的庞然大物,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111号墓中出土的编钟,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多年,只有1个镈钟和4个甬钟。

“我们认为这组编钟可以发9个音,4个甬钟每个能发出两个音,镈钟可以发一个音。”黄凤春说,从音阶上来看,它们具备9个音,足以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但不同的是,曾侯乙编钟经过了调音,这套编钟没有,所以它的音阶不一定精准。“曾侯乙那个年代对音阶的控制已经相当成熟了。”

黄凤春认为,这套编钟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编钟数量是目前西周早期墓葬中最多的。他说,编钟是身份的象征,早期是天子、诸侯才能享受,发展到后来也规定了什么等级才能用多少编钟,与其同一时期的陕西曾出土过一套编钟,有3件。“目前来看,在西周早期,编钟还是稀有之物。”

18日,编钟已被发掘出来送到了随州市区,黄凤春说,下一步要对编钟进行清洗、取样、测音、铸造研究、X射线拍摄等等一系列工作,“我们主要的研究在室内,室外主要进行发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