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县志

更新时间:2023-07-17 04:49

济阳县历史上曾先后印行过5部志书, 即:明成化《济阳县志》,现已佚失;明万历《济阳县志》,有存;清顺治《济阳县志》,有存;清乾隆《济阳县志》,有存本。民国《济阳县志》,有存。另外,明清之际经学家张尔歧自纂《济阳县志》9卷,惜亦佚失,仅存其序。

书籍内容

《济阳县志》是记载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的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新编《济阳县志》共29编,卷首有概述、大事记2编,卷末有附录1编,其余26编: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黄河、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物资、经济管理、财税·金融、城乡建设、政党、政权政协、群众团体、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风土、人物、杂志等。志书上限为1840年,个别编次根据需要予以上溯;下限止于1990年,下限以后至1994年出版之日,此一时段中县内的重要情况,则运用彩照加文字说明予以反映。

《济阳县志1991-2011》

2016年1月,《济阳县志1991-2011》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济阳县志1991-2011》采用述、记、志、传、图、表、索引等体裁,以志体为主。全书有31编、161章、579节,150余万字。内容涵盖1991年至2011年21年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济阳县概况

行政区划

济阳县地处黄河下游,山东省西北部,县境西南毗连山东省会济南市市区,为济南市的近郊县。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割章丘、临邑二县各一部境域置一新县,因县境地处济水之北,故命名为济阳县。1990年,全县分为5镇、15乡,辖846个行政村,总面积1076平方千米,境内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14个民族,总人口514280人。 济阳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黄河、徒骇河、土马河从境内流过,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17.42亿立方米。气候具有典型的北暖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并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无论是农林牧副渔产品,还是野生动植物,都不乏远近闻名的上品。黄河大米,颗粒晶莹,粘软适口;绿豆、红小豆是传统的出口商品;黄河鲤鱼、白莲藕久负盛名;圆铃大枣熏制的乌枣甘甜如饴;历史上“济桑皮”为同类草药中的名品,曾远销各地。 济阳县的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未能超出自然经济的范畴。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没有像样的工厂, 店铺商号仅有十几家。95%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农业种植以粮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全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工业从无到有逐步扩大;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实力增强。1978年以前,全县非农产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不足46%。 1978年以后,济阳县不断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各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990年,全县非农业产值达到77421万元, 是农业总产值的1.5倍;工、农业总产值之比已达1.32∶1;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8%。 1989年,全县夏粮生产创历史最高纪录,受到国务院嘉奖。199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5494万元, 国民收入达到47958万元,财政收入实现1325万元, 工业总产值达到68056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5152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24590万元。 县级综合实力增强,城乡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县城占地面积达到4.5平方千米,比1949年扩大了12倍。

民风习俗

济阳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清同治年间,农民王文训为反对官府征粮尾数上捐,渔利百姓,义赴县衙,据理力争。后又组织“一心团”为民请命,抗衡官府,以身殉义。清末乡民孙九龙,加入义和团,联络惠民孙允荣等,于当地玉皇庙内起事,聚集济阳、商河、惠民、章丘、齐东等12县团民近千人,练兵习武,打击教会势力,抗击官兵,高举“反清灭洋”大旗,席卷县境东北部。抗日战争时期,济阳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减租减息、雇工增资、除奸反霸等斗争,并积极支援、配合八路军同日伪军进行较有影响的战斗多次。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先后有4000余名青年参军,三次大规模的支前活动,济阳共出民工5000余人。

历史文化

济阳县是历史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境内有20处古文化遗址。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县境为齐国要地,近年来从古墓葬中发掘出的大量文物,充分反映了这几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成就。春秋时期,县境是道德文章教化之地。孔子在曲堤聆听韶乐,留下圣迹,后人曾修闻韶台以作纪念。明清之际的著名经学家张尔歧独精“三礼”,曾受到当时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推崇。 济阳县是临黄县,县内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乃至风土人情,都与黄河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害无一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治理黄河,开发黄河水沙资源,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